“陪读妈妈”是指那些由于孩子到城市、小城镇就读,为照顾小孩读书而在学校附近租房照料子女的母亲,在农村留守妇女中占了不小的比例。公道镇魁星社区居民苏爱红是个个体创业的女老板,她为这些“陪读妈妈”们在自家门口找到方便就业的“饭碗”,有的甚至告别了贫困,步入了小康。 道镇地处邗江最北部,境内工艺鞋生产加工业发达,制鞋厂家众多。苏爱红的手工作坊其实并不大,只是自己家的小楼的一楼会客厅,临街的大门敞开,一两台缝纫机在操作,集镇的那些“陪读妈妈”们,在照料小孩吃饭上学后,就骑车来到她家,或是带回一批工艺鞋配件,或是就在她家客厅里操作,以产品计件方式领取她们的手工加工工资。 “在这一行,我做了有8年了,与好多上线、下线的厂家都比较熟悉。来这里拿货回家加工的多数都是集镇周边的‘陪读妈妈’和留守妇女,可以做到烧饭做菜、做手工活两不误,一年下来,每个‘陪读妈妈’平均能挣到2万元出头,手脚快的收入能翻番。”苏爱红说。 了解,早在8年前,在公道镇魁星社区居民中,在家开作坊做工艺鞋的她是第一家,几年的合作下来,她与方巷、仪征及本镇的一些工艺鞋生产厂家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她家里,她和老公忙着收货发货,儿媳妇对那些初次来拿货的‘陪读妈妈’和留守妇女作简短的培训,这样,她这边交出的货也是件件质量过硬,厂家及时结算货款,吸引的‘陪读妈妈’和留守妇女也越来越多。 打工农村留守妇女买房移民集镇 陈美芳是公道镇湖滨村人,今年50岁左右,儿子儿媳妇常年在外打工,她在家带小孙子上学。被苏爱红赞为“嘴能手又能”的陈美芳算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她边打工边照料小孙子,从三年幼儿园开始一路走来,如今,她那小孙子已经上了小学。几年下来,陈美芳已经不再在集镇上租房子住,她靠 自己做手工的收入,再向亲戚朋友借了部分钱,在镇上买了一套二手房,如愿当上了集镇居民。 靠一双巧手改变生活的还有不少,王彩萍也是她经常挂在嘴上的一位。每天照料小孩上学后,她就骑三轮从仪征大仪那边赶过来,拿到材料后自己回去加工。这样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每年能有个三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她还开了小店。 让更多“陪读妈妈”和留守妇女拥有尊严 据现在的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如果一个经济体量不大的小厂,要招用工人回来,除了支付工人的劳动报酬,还要支付工人“五险一金”,厂方还要支付电费、水费和一些生产流通费用。对这样的小作坊而言,无疑是加大了成本。“我拿来材料发给大家做,我家人也做一部分,这样,压缩了生产流通成本。对来拿货的‘陪读妈妈’和留守妇女而言,她们也不必像在工厂上班那样严格考勤,就业也机动灵活。” 尽管苏爱红最近几年身体不太好,但她还是盼着有一天,能把小作坊做大点,把合作的厂家再增加一些,“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陪读妈妈’和留守妇女,让她们在家门口灵活就业。我想,那一天将是她们最开心的节日。”苏爱红说。



公道魁星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