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集中展示一年来公路建设发展的新成果,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公路事业新发展新提升。新年伊始,高邮市公路部门开展2014年“高邮公路十件大事”评选活动。经广泛征集、公路部门筛选、专家评定,日前,“十件大事”揭晓。该十件大事具体是:
1、南北交通大动脉203省道高邮段建成通车。9月,总投资11.9亿元、横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03省道高邮段建成通车。该路段起自宝应、高邮交界的332省道,止于高邮、江都交界处,全长42.9公里。全线采用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每小时100公里。该路段的建成,将地处沿河的高邮与沿江地区更加紧密快捷联系起来,对于促进高邮地区融入长三角,在沿河率先崛起发挥重要作用。
2、沿湖大道(611省道)高邮段开工建设。4月17日,扬州市首条环湖生态廊道——611省道高邮先导段正式开工建设。该段起自高邮与邗江交界处,沿邵伯、高邮湖西岸,止于菱塘回族乡,全长约18公里。该路段采用双向四车道,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度每小时100公里,计划于2015年建成通车。
3、“邮乡阡陌服务组”创成江苏省优质服务品牌。12月30日,省文明办室印发《江苏省第四批优质服务品牌评选结果的通报》,高邮公路管理站推出的“邮乡阡陌服务组”被授予江苏省第四批优质服务品牌称号,成为扬州市公路系统首个江苏优质服务品牌。此前,该品牌还先后被省交通运输厅命名为第五届江苏交通运输行业优质服务品牌,被扬州市文明办表彰命名为“扬州市文明优质服务品牌”。
4、高邮建成首条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12月,203省道高邮段运输车辆动态称重管理系统建设工程完工。该系统由快速称重系统、车牌识别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精复检称重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和通信系统组成。建成后,市公路部门将通过不停车检测技术,动态检测公路行驶车辆,并与市超限检测站组成动静结合的治超系统,更加快速、便捷、有效地治理超限运输违法行为。
5、县道临三线升级成264省道,原省道里程增加28公里。根据《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关于下达2014年扬州市普通国省道新接路段的通知》,安大公路全线(县道临三线加原233省道高邮一级路段)于2014年底调整为264省道,纳入省道接养里程。264省道北起灌云东王集,南至江都大桥,简称东大线。其高邮段全长40.422公里,其中原县道临三线28.043公里,原233省道高邮段12.379公里。
6、高邮市公路站被省厅公路局表彰为2014年度全省公路工作先进集体。在2015年全省公路工作会议上,高邮市公路管理站被省厅公路局表彰为2014年公路系统先进集体,是扬州各县(市、区)基层站获表彰的唯一单位。
7、县道养护大中修工程,“一事一议”财政补助常态化。县道“一事一议”大中修工程财政补助项目,是市政府为解决县道养护大中修资金困难而设立的专项补助项目。2013年县道八车线养护大修工程首次引进该项目资金。2014年,市政府决定把该财政补助常态化,每年至少安排1个县道养护大中修补助项目,补助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工程项目由市公路站论证申报,经市交通运输局审核、市发改委审批后,由市财政拨付补助资金。
8、“美丽乡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首批280公里乡道建成美丽乡路。年初,高邮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高邮市美丽乡路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将辖区总长880公里的乡道公路打造成“美丽乡路”。至年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市有280公里的乡道达到美丽乡路建设标准。
9、“农路管养30分钟服务圈”建设经验和做法获点赞,在全国引起积极反响。该服务圈集技术指导、管养服务、特情处置为一体,按照“四必到”(各乡镇公路养护大中修和专项工程必到,乡村公路危桥改造必到,发生公路特情必到,遇到管养技术难题必到)、“三解决”(能现场解决的具体技术问题当场解决,一般性问题1周内解决,涉及面较广的较复杂问题原则上1个月内解决)、“四事四办”(急事快办,要事力办,难事会办,细事精办)的要求,加强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并在扬州市推广,5月19日,《中国交通报》以“高邮:村路管养‘忧’变‘优’”为题,深度报道了该市公路管理站打造农村公路管养“30分钟服务圈”的做法和成果。
10、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绩显著,市公路管理站获扬州市交通运输系统“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示范单位”。高邮公路站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更好为公众出行服务”的核心价值观,转作风、树新风,受到群众好评与赞扬。年底,该站被扬州市交通运输局授予扬州市交通运输系统“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示范单位”称号。
高邮市公路管理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