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已持续1年余,高邮市全体医务人员在做好日常医疗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抽出时间参加疫情防控的卡口值班、预检分诊等工作,生理、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几乎全年无休。
“医生照顾病人,谁来照顾医生?”2月26日正月十五元宵节,为缓解医务人员在长期高压工作和重复劳动产生的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倦,让医务人员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工作、面对患者,高邮市中医医院医务社工部针对医务工作者职业倦怠问题开展了第一次小组工作——成立巴林特小组。
院党总支副书记凌高忠莅临指导
巴林特小组可以促进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的理解,提高自我觉察和应对能力,同时鼓励医务人员在小组中充分表达并得到支持,以提升临床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改善医疗服务品质,同时减轻医务人员的情感耗竭。 活动伊始,由巴林特小组副组长马欢晨向各位组员介绍小组结构:“很高兴各位能够给予我们医务社工信任,前来参加此次巴林特小组活动,我们希望各位伙伴能在今天的初期小组及以后各阶段的小组活动中,把开心带走,把忧愁留下;把快乐带走,把悲伤留下。”
随后,护理部主任、医务社工部部长张文凤向大家介绍了巴林特小组,并邀请小组成员讲述近期发生的、比较困扰自身工作的案例。 内科中医师、院团总支书记黄珍恺等人积极参与发言,提出了自己在近期疫情期工作中存在困惑,诉说了自己存在压力和困惑,也为小组提供了讨论案例。
在社工的带领下,各位组员通过细节澄清、角色转换、情景代入、细节提问等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组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扮演体会,在事件的回顾中看到不同的侧面。
“如果我是黄书记,面对职业倦怠,我会选择以运动、暴汗的方式宣泄内心的压抑,调整状态,然后再去审视,重新面对我的职业。”小组成员、青年医生章豪说道。 “其实我认为,因为工龄已经20余年,很多看待问题的方式会和年轻人不一样,如果我出现了黄书记提到的职业倦怠的问题,我会选择与朋友短暂的倾诉和休憩来进行排解。”小组成员、行风办主任韩潮泉如是说。 ………… “确实千人千面,每一个人对待职业倦怠的问题,处理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年龄段的看待角度也各有不同,在大家的讨论中,我有所感触的是诗和远方纵然向往,但肩负责任,也要依然负重前行。”当案例提供者重新回到小组,发表作为旁观者的感受后,大家从中也获得了新的感悟: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坚持的背后是责任,努力的背后是奋斗。
此外黄珍恺书记与小组副组长、人事科科长朱庆云共同提出,要将巴林特小组活动逐渐拓展,以个体带动全体,来让更多的医务人员感受到医务社工的关爱。 院医务社工部成立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医务社工面对医务工作者,成为他们的工作伙伴;面对病患,成为他们的情感支撑和医患沟通的润滑剂;面对社会,更是成为链接医院与社会多部门跨专业协调合作的桥梁。 活动最后,组长张文凤表示:“巴林特小组是一个周期性小组,医务社工部会持续开展此类小组工作。也会让此类小组面向多元化群体,让更多的医护、病患和群众参与其中,得到情绪释放,也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大家重振精神。” 我们由衷的希望,医务社工能够逐渐成为医务人员的工作伙伴和情感后盾,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形成医生治“病”,社工疗“心”的“医社合作”的工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