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孩子们打交道实在累人,因为得向他们的身高看齐,得弯下腰来,俯着身子才能和他们说话。和病人打交道,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手术室的美小护展现的是另一道风景,她们针对不同的病人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交流的分寸和尺度,使每一位病人感到舒心。
患者,汤某,84岁,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合并胆管下段结石,不能实施微创手术。术前,为了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戴护士来到了病床前,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并告知明天的手术自己会全程陪护。可老婆婆却眉头紧锁、满面愁容,经戴护士耐心交流后方知老太是想开腹腔镜,手术创口小、恢复也快。于是戴护士详细讲解了开腹腔镜的禁忌症,“老太太您的心肺功能不好,不能使用全麻,如果坚持会有很大风险,而且医生的手术方案都是经过精心讨论后才决定的,请您放心,我们的医疗服务都是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终于汤老太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卞某,男,33岁,骨科病人,生平第一次手术,进入手术室后很紧张,王护士用“紧张缓解法”来安慰他——一手抚着他的额头,一手抚肩,面带微笑,目光正视对方,轻声交谈,可未能有效,怎么办?情绪不稳定,生命体征也会有波动,不利于手术。瞬间灵机一动,王护士问他“您是哪里人?”,他说:“大桥人!”,“噢,原来是老乡(其实不是)!”,听说是老乡,顿时病人的紧张情绪得到了缓解,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手术在老乡的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结束了。
万某,女性,37岁,左锁骨骨折病人,当手术无菌单铺在他身上时(手术需要的特殊体位),突然说:“你们用单子盖在我身上,看不到你们,我心慌!”为了满足病人的需求,马护士就斜着身体,半蹲着,一边讲解铺无菌单的目的,一边劝她不要紧张,马护士说:“我会一直“看”着你的,有什么不舒服,您就对我说,我会帮助您的。”就这样,手术圆满结束了,可马护士的腰却累得直不起来了!
不同的病人,站的高度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我们美小护要做的,不仅要在身体上俯下去,更要在精神上升上去,踮起自己的脚尖,才能向每一个病人的情感高度看齐,充分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一位病人在天使的关爱下早日康复,与家人团聚。
|